知乎十年终上市,创始人周源的10个思考

知乎终于上市了。这款以问答为核心玩法的内容产品,在十年里,积累了 4310 万内容创作者。这些创作者贡献了 3.53 亿条内容,其中包括 3.15 亿个问答。这些在一问一答之间创造出来的高价值信息,话题涉及科技、互联网、金融、社会民生等方方面面。在一个题为“你为什么喜欢刷知乎?”的词条下面,一个高赞的回答这么写到:

“在知乎上可以用一种轻松、平等的方式接触到各类的专业知识,就像是把高深难懂的内核包上一层糖浆让你吃下去。”

一款社区产品的气质,往往继承了创始人身上的某些基因,某些底层的想法。如何理解知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这里有知乎创始人周源的十个思考。

创办知乎的灵感是什么?

知乎是 2011 年 1 月正式上线的,但这款产品的起源可能要追溯到 2007 年。这一年,苹果发布了 iPhone。当时还在《环球企业家》做总编助理的张亮,如今也是知乎的联合创始人,发起了一个群体博客 apple4us。

这里聚集了一群对苹果感兴趣但背景却各不相同的人,每天讨论关于苹果的各种问题。当时的状态是,每个人只能给出其中一部分问题的答案,但把这些答案串联起来,它就成了一个全新的内容。

周源也在这个群组里。他回忆说,这个东西可能是个产品逻辑,只不过当时大家都在工作,这个事情就没实质性下文,但它有点像一颗种子,种下了。直到 2010 年 8 月,经历了从记者到创业者转型,又第一次创业失败的周源,从西藏旅行回来后才有所行动。

当时,Facebook 前 CTO 做出了一款名叫 Quora 的产品,有很多硅谷科技创业者都在里面分享。周源去找张亮吃饭,聊到 Quora,一下就把这个产品和 apple4.us 的联结想通了,于是决定做知乎。

知乎上市敲钟现场|知乎

知乎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apple4.us 的组成要素有三点,一个生发好话题的通讯组(邮件列表),一个有更新推送的内容发布平台(博客),一群有各自专业知识和经验并乐于分享的人。

可以看到,之后,周源关于知乎产品的定位、业务的拓展、甚至是公司的使命,都是由这三点生发出来的。

周源常提到一个观点,“一个人大脑中从未分享过的知识、经验、见解和判断力,总是另一群人非常想知道的东西。”这些内容被系统化、组织化后,就会变成真正有价值的知识,是互联网信息海洋中的稀缺品。

于是,知乎提供了一个产生、分享和传播知识的工具,鼓励每个人都来分享知识,将每个人的知识都聚集起来,并为人人所用。

后来,在上线十年的时间里,知乎做了社区、搜索、知识付费等各种业务尝试,实际都是围绕知识创造延展的。

知乎生产内容的核心机制是什么?

人们每天都在交换大量信息,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则是靠互相提问延续下去的,问答成了人们加深彼此连接最基本的方式。

在周源看来,传统线下问答相对低效,比如你不一定能问到对的人,你们的对话也可能没法留存下来给后人分享,于是知乎将问答线上化,成为它生产内容的核心机制。

知乎上,由一个好问题生发出来的内容,可能是三年前发布的,但是今天你还是会觉得它对你有帮助,周源说,这使得知乎成为了一个积累型的产品,是一种沉淀性内容。

知乎如何构建社区?

关于知乎社区的思考,周源经常提到一本书——《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这本书从街道街区多样性的角度,剖析了一个城市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这给了周源很多启发。他也会把知乎这样的社区看作是一个城市。让城市变得繁荣的原因,是为居民创造更多可能性,可能性多出来以后,就可以逐渐地网络化。

在周源眼中,知乎有两种不同的价值网络。一个是内容网络,“我们处于信息链的上游,每天知乎上产生的新东西,都会进入到中国互联网的下游。”

还有一个是用户网络,“比如知乎作为平台,为用户双方提供工具,建立信用体系,匹配机制,之后提供知识售卖,这是连接消费端的过程。”

内容网和用户网的交叠,以及在各种知识连接之下产生的可能性,是知乎发展的基础。在周源看来,知乎社区要持续繁荣,首先不是着急招商引资,而是把最底层的基础设施做好,这样用户才会对这个社区有安全感。

从封闭到开放,知乎是如何思考的?

是做属于一小部分人的产品,还是服务大部分人的产品,这是知乎十年发展历程里一个极为重要的命题。

2011 年正式上线后,知乎持续了近两年的邀请制内测,积累了 40 万用户。走到这个节点,周源感觉到,知乎的状态有点像是人口基数停止增长的城市,人们讨论的话题开始逐渐收敛,逐渐缺乏足够的多样性。

这时的知乎需要一次改变。2012 年国庆,知乎团队一直在讨论几个问题,怎么能让新用户以更快速度增长?怎么将知乎的价值推广到更大众的用户群?什么样的产品形态能对外全面开放?

最后得出的结论是,知乎应该全面开放,但前提是必须要提供更简单易用的产品。简单易用背后,是降低用户生产、获得目标信息的成本,目的是在更广谱的人群中吸引那些稳定的、高价值的用户。

最终,团队制定了一套“知乎 2.0”的计划,核心就是“工具+社区化+开放”。2013 年 4 月 1 日知乎正式开放,一年后用户从 40 万增长到 400 万。周源形容,这让知乎真正从一个小镇变成了一个大城市。

知乎究竟怎么赚钱?

社区的开放,社区想要实现更大的商业化变现,都可能带来社区内容“水化”的风险。在周源看来,不做破坏良性讨论、内容质量和社区信任的事,是知乎产品迭代、商业化实践的大前提。

广告、知识付费、社区电商等等都被纳入了知乎的商业化体系。过去几年,知乎尝试了知乎 Live、知乎书店,也试水过男性种草社区“CHAO”,推出了会员付费体系“盐选会员”。

在这些商业化尝试背后,周源曾提出过一个更大的思路。他说,这些年知识扮演的角色发生了很多变化。2005 年,知识像媒体,最强势的媒介是门户。2010 年到 2016 年,社交网络崛起,内容开始变成介质,你可以通过内容的方式去认识一个人。

如今,知识从媒介和介质演化成为了一种商品,下一步也可以变成一种服务。由此,知乎商业化变现的模式也从单一知识付费的商业化慢慢跳脱,开始整合站内生态资源,走向平台服务变现的逻辑。

周源参加极客公园 2019 年 Rebuild 科技商业峰会|极客公园

知乎如何看待行业竞争?

知乎十年经历过不少商业竞争。比如,知识付费在 2016 年前后突然成为风口,在行、分答等产品问世与知乎的相关业务分庭抗礼。还有 2017 年,字节跳动推出的悟空问答也曾与知乎有一段“挖角 300 位大 V”的插曲。

在极客公园 2019 年 Rebuild 科技商业峰会上,极客公园创始人张鹏和周源曾聊到这些竞争。在周源看来,关键得看这些新产品出来解决了什么问题。“如果它解决的问题,给用户创造出的价值跟知乎做的是同一件事情,那就非常同质化。如果不是一回事,那就跟知乎的关系不大”。

周源说,“社区本身提供了用户沟通交流的场所,并不是把它当成用户产生内容的工具。如果你要通过这种方式让用户产生更多内容,再去带来更多流量的话,我觉得用户可能是不会买单的。”

外界常常形容知乎是一家慢公司。周源并不认同,“今天的互联网竞争非常激烈,竞争是没有太多边界的。所以,更快速地构建竞争力、产品力、创新力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层面上,我们是要走得更快的公司。”

知乎如何选择投资人?

知乎在十年过程中一共经历了 8 轮融资。2019 年 8 月,知乎完成 4.34 亿美元 F 轮,这是知乎单笔融资额度最大的轮次。腾讯、百度、快手、搜狗都入股了知乎。

如何挑选投资人?周源有明确的标准。在他看来,核心还是找队友,“一般不建议刚认识的投资人投资我们,担心他可能会判断比较局部。刚认识的投资人,都会建议他往后再看一看。”知乎要找的投资伙伴得看重长期价值。

比如从 2015 年开始,今日资本的徐新就和知乎团队接触了。2016 年底,知乎开始准备新一轮融资,当时连 PPT 都还没开始做,徐新的回应却是:“没关系,我们已经研究你们好久了。”

选择上市的目的也是如此。周源曾经说:“上市意味着公开公司,变成一个更社会化的公司,你要用更多的方式去贴补你的资源,是一个起点。”

知乎未来的挑战是什么?

互联网内容正在经历由图文向视频化的跃迁。在这个进程中,当下外界普遍知乎的挑战是如何适配视频化信息的传播,实现更完善的富媒介形态。这固然是知乎在产品层面需要去迭代的地方。然而,周源此前就曾总结过对于知乎而言,更加底层的三个挑战。

一是要提升用户的体验,用户量和内容量的增加也带来了更多的社区冲突,需要知乎的产品设计师和工程师身处用户的场景去思考,改善评论系统和更好的信息区隔。二是改进信息流系统,保证优质内容的高效呈现;三是改进知乎的公共编辑系统,让用户可以完全来自治管理社区。

周源说:“更多的用户也意味更高的要求,知乎未来是否可以做到简单、高效?是否能吸引到足够多的居民在这颗小星球上安家?这一切都充满了挑战。”

上线十年,知乎终于在纽交所成功上市。其发行价报 9.5 美元 / 股,盘中一度跌至 6.81 美元,最终以 8.5 美元收盘,跌幅为 10.53%。围绕知识创造,讲好一个资本故事,对知乎而言,或许同样道阻且长。

知乎最完美的状态是怎样的?

“你们心中的知乎最完美的状态是怎样的?”这是十年前,周源在知乎上回答过的一个问题。知乎上市敲钟当晚,周源找到了他十年前写下的答案。

他这么写:“知乎的成长就好比是一颗树的成长。一颗真实的树,是从一颗幼苗开始就和周围的环境一起成长,树根和泥土长在了一起。而一颗树的改变,其实并不是它某一次的开花结果,而是生长的全部过程,它给予周围绿荫,让小朋友可以荡秋千,让鸟儿可以做窝。我希望知乎可以自然生长成一颗枝繁叶茂的大树。”

在上市这样一个颇具节点意义的时刻,周源觉得,虽然这个答案很文艺,但却很真实,因为十年走过以后,知乎就是从一颗种子成长为一棵树,就是从一条小溪汇聚成一条河。这让周源想到了一句话——“却顾所来径,苍苍横翠微”。

责任编辑:靖宇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