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MR为何会使不同人群感到冷静和暴躁?

北京时间2月5日消息,自主感觉经络反应(ASMR)和恐音症是两个看似相反的,但可能存在很多共同之处。自主感觉经络反应是一个用于描述感知现象的新词,其特征是:对视觉、听觉、触觉、嗅觉或者感知上的刺激而使人们在颅内、头皮、背部或者身体其他范围内产生一种独特的、令人愉快的刺激感,但对于ASMR的本质和分类仍存在很大的争议,该反应会使一些人冷静下来,却会让另一些感觉到暴躁。

youtube博主利用我们对自主感觉经络反应所知不多的东西来激发观众的快感。它们传递着无数物体产生的轻击、嗖嗖声和褶皱,并以适合各种风格的剪辑形式呈现出来。

youtube博主利用我们对自主感觉经络反应所知不多的东西来激发观众的快感。它们传递着无数物体产生的轻击、嗖嗖声和褶皱,并以适合各种风格的剪辑形式呈现出来。

对于一些人而言,手指抖动和柔和声音都会触发“大脑刺痛”,一种令人愉悦的头皮刺痛感,舒缓地蔓延至全身。然而,其他人对相同的手指抖动或者柔和声音会反应消极,他们的厌恶感源自一种被称为恐音症的精神疾病反应,咀嚼和咂嘴等行为会引发“急性应激反应”,据估计,大约20%人群受到影响,有些人甚至无法正常工作或者社交(我们还不知道有多少人经历过自主感觉经络反应)。

这些极端的听觉反应是尚未被研究和了解的现象,英国巴斯思巴大学高级心理学讲师阿格涅斯卡·雅尼克·麦克瑟林称,将自主感觉经络反应和恐音症结合起来研究,可能会对两者背后的机制产生新的见解。尽管这两种反应看起来是相反的(恐音症在希腊语中是“憎恨声音”的意思,自主感觉经络反应则被描述为“大脑高潮”),但那些能带来厌恶和激发幸福的噪音并没有任何逻辑上的解释。

在一段视频中,一个人漫不经心地吃着咸菜,不同的观众看了会产生不同的反应,一位观众看了视频会感到很平静,而另一位观众则可能感到非常暴躁,如果科学家能够揭晓连接音频和快乐之间的神经通路,他们就可能将产生自主感觉经络反应的视频益处带给那些反应麻木的人群,事实上人们观看能产生自主感觉经络反应的视频,会感到放松自如,很快入睡,甚至可以应对焦虑、抑郁和创伤后应激障碍。

两个人对相同的“噪音”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

两个人对相同的“噪音”会产生截然不同的反应。

麦克瑟林一直都体验着自主感觉经络反应的标志性颤抖,但直到2014年之后才认真研究该现象,她在研究“共同感觉”(一种不同感觉重叠而产生丰富多彩的音乐或者奇怪名字的怪异大脑感知意识)时,她的一位受试者描述了对某些声音的另一种反应——刺痛。麦克瑟林在YouTube网站上搜索到数百条能够刺激产生自主感觉经络反应的视频,但没有搜索到任何一篇相关的科学研究报告。她说:“我当时非常诧异,显然人们对自主感觉经络反应的深入科学分析并不多。”

为了理解自主感觉经络反应的实际运行方式,麦克瑟林开始对有和没有这种刺激反应的人群进行调查,但她很难找到发布此类研究报告的期刊,部分原因是该反常现象很容易被淡化为一种数学时尚,“自主感觉经络反应”是自由作家詹尼弗·艾伦命名的术语。

直到2015年,英国斯旺西大学心理学家才发表第一篇关于自主感觉经络反应的论文报告,随后麦克瑟林于2017年公布了相关研究数据,这两项研究都定义了自主感觉经络反应,并确定了常见的诱因,其中包括:耳语、手指敲击和梳头。令麦克瑟林惊讶的是,她还发现一些存在自主感觉经络反应的人群对某些声音极为厌恶反感。

这让麦克瑟林联想到恐音症,2001年,听力学家首次描述了这种疾病,专家们仍不确定是什么原因导致该疾病,也不知道如何更好地治疗恐音症患者,但即使是麦克瑟林提供的一小部分研究数据,也比她深入研究自主感觉经络反应获得更多参考资料。首先,她选择了“恐音症问卷”,这是2014年美国南佛罗里达大学医生们开发的一种调查方法,它能评估患者的症状及其严重程度,以及声音引起特殊反应,调查问卷分值越高,受调者就越有可能需要专业的治疗,例如:认知行为治疗。在2018年的一项小型研究中,麦克瑟林发现,36%自主感觉经络反应人群称自己患有恐音症。一些随机选择的对照受调者也被证实存在自主感觉经络反应,并且其中70.8%的人符合恐音症的诊断标准。她猜测称,对于这些人来说,一些“最流行”噪音所引起的不适感,可能会阻止他们寻找那些令人愉悦的声音。

小范围的研究为这些病症的共同根源提供了关键线索,这两种感觉都会引起人体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应,而自主神经系统控制着呼吸等无意识行为。当患有恐音症的人们听到某些声音时,他们的心率就会升高,当存在自主感觉经络反应的人们被某些声音触发时,他们的心跳就会变慢。两组测试者都会体验到指尖冒汗,心理学家认为这是对神经系统兴奋程度的一种测量,恐音症人群遭受刺激时,是一种不适的表现;自主感觉经络反应人群感受到一定程度的刺激,则说明处于兴奋状态。

对声音有强烈反应的人,无论他们表现出喜爱还是厌恶,他们的大脑结构上会存在某些差异,对于颤噪效应敏感的人们,其前额叶皮层(与快速决策相关的大脑区域)比普通人拥有更多的髓磷脂(该物质能隔离神经元,并加速信息传播)。从事恐音症咨询研究的心理学家詹妮弗·布洛特表示,这可能就是人们对触发诱因从0度转变为60度所做出的反应,一些恐音症患者甚至在能够识别之前,就将沙沙声或者咂嘴声当作威胁,相比之下,大脑扫描发现自主感觉经络反应与大脑不同区域的连接变化有关,这可能会阻碍人们控制对此类刺激的情绪反应能力。

恐音症患者的大脑灰质也可能扭曲现实,人类大脑会不断地评估身体内部状态,这是一种被称为内感受意识的“第六感”,然而,当第六感出现偏差错误时,它就像一面有趣的镜子,扭曲人们对自己身体的感知,错误的第六感与许多心理健康问题有关,例如:饮食失调和强迫症等。像布洛特这样的专家推测称,恐音症可能会使患者大脑灰质区域出现过度活跃,使患者进入一个痛苦的反馈回路。在这个回路中,轻微不适的身体症状,例如:心率升高,会因为人们开始关注这些症状并变得更加焦虑而变化。研究人员正在研究自主感觉经络反应的类似关联,在这种关联中,增强意识可能会增大恐音症患者典型的身体颤抖程度。

这些初级大脑扫描和调查研究,仅是关于爱、恨和口齿发音的漫长复杂对话的第一次耳语,心理学家接下来希望揭晓一些问题,或许可以帮助我们冷静下来。YouTube用户希望科学家能更多地关注非听觉触发因素在刺痛感中的作用,例如:手部动作。麦克瑟林试图了解自主感觉经络反应是如何改变催产素等减少压力的激素,布洛特认为,相关研究或许能缓解恐音症患者的痛苦。据悉,她的患者中至少有一位热衷于观看有关自主感觉经络反应的视频,这将帮助她缓解恐音症发作的症状。自主感觉经络反应,这个始于互联网意识领域的术语可以帮助我们揭示关于我们体验声音方式的深层次真相,或许还能帮助我们各自构建一个更健康的世界观。(叶倾城)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