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时事热点 2023·新时代贵州人 | 苏东方:贵州给了我最深的滋养

2023·新时代贵州人 | 苏东方:贵州给了我最深的滋养

从山东济宁到贵州贵阳,约有1900公里,乘坐火车一路南下再转西,前段是大片广袤平原,穿越湖南“胡线”——雪峰山后,后段路程海拔由低走高,细长的铁轨在莽莽群山间蜿蜒伸展,逢河搭桥,遇山开隧,最终停在黔中山原的丘陵上。

2010年,贵州广播电视台主持人苏东方就这样乘坐着从齐鲁大地驶向贵州的绿皮火车,一路翻山越岭,向西而行,告别了他前22年的青春时光,来到了贵州。“当时我坐了两天两夜的绿皮火车,站在车厢尾部,看着晃晃悠悠的列车在山里摇来摇去,那一刻对于在北方长大孩子而言,最直观的感受是新奇。”

那年,贵州广播电视台面向全国招聘,刚刚大学毕业的苏东方以第一名成绩考入。从华东到西南,变化的不只是环境,还有饮食、语言、生活习惯……这些对初到贵州的苏东方而言,都是不小的挑战。

“开始跑记者的时候出去采访,真的完全听不懂本地人在说什么,我还曾在小十字的地下通道里转了半个多小时摸不清方向,当时甚至连地下通道是啥都不知道。”为了更好地熟悉环境,苏东方每天下班后直奔贵阳市内大街小巷,同出租车司机聊天、听男女老少讲方言,用最快的速度了解和融入脚下这片土地。

平原坦途变高原婉转,除了在语言上突飞猛进,饮食上的“水土不服”也是一大难,那时苏东方的口袋里常放着清火栀麦片和维C。“刚来那半年,每天晚上都在吃药,完全吃不了饭,但现在我已经比很多贵阳人都能吃辣椒了。”言此,苏东方的语气中透露出一丝小骄傲。

来黔13年,从各项经济指标挂末到发展速度连年全国领先;从贫困人口全国最多到彻底撕掉了千百年来绝对贫困的标签;苏东方亲自见证和参与了贵州翻天覆地及飞速发展的“黄金十年”——

2013年,在《排水工:贵阳的“地下工作者”》报道中,苏东方爬入贵阳市地下排水沟,弯腰一小时进行采访报道;2018年,在央视《渝贵铁路开通》直播连线中,原计划只有一场的直播连线因其出色表现,被增加至三场;2019年的长江流域12省市大直播中,在苏东方负责的清水河大桥直播里,他连续7天在没有电梯的情况下爬上近40层楼高的桥塔塔顶采集新闻素材,被12家媒体同行点赞……

在这些无数生动鲜活的报道中,他用专业的职业素养生动展现了贵州的可喜变化,用实际行动锤炼新闻工作者的“四力”,先后被授予了“贵州省行业道德标兵”“贵州省五一劳动奖章”“青年创新人才”等称号和荣誉。

除此之外,从2017年开始,由苏东方参与策划并连线报道的《横竖就看贵州桥》系列,生动直观地展现了贵州交通建设跨越式发展之变,当时几乎贵州所有的世界级桥梁,从桥底到桥上,他都爬上去过。

“站在桥下与桥上的感受截然不同,桥下感觉很宏伟,但站在桥上,甚至桥顶,当你感受到桥在晃动的时候,你才真正能够理解为什么我们经常要说这是贵州速度,这是贵州力量,这也是贵州自信。”苏东方说。

桥下承载祈盼,桥上酝酿希望。站在桥顶看风景的苏东方,此刻或许已不觉得眼前的风景是“风景”。用他的话来说,那是身体力行去感受当时建桥者们的艰辛;是想象他们一点点把钢筋水泥注入桥体时,内心油然而生的自豪;是贵州正在不断向上登攀的进取。

“如果把人的一生分为三个三十年的话,我的第一个三十年,其实在我的故乡已经度过了三分之二。但到现在为止,我俨然已经把贵州当成我自己的故乡了。”苏东方动情地说,作为一名媒体从业者,用脚步去丈量土地,用声音去讲述一个又一个的人、一件又一件的事,在看着这里慢慢变好的同时,这片土地也看着他在一天天成长。

从13年前的“贵漂”到此次入选2023年“新时代贵州人”,苏东方已对贵州这片土地有了难以割舍的眷恋。他说,“这片土地给了我最深的滋养,感谢贵州给予我这么大的空间和平台,让我有成长的机会,能够在这里把根扎得越来越深。”

文/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江南

图/受访者供图

视觉/赵珊珊

编辑/赵珊珊

二审/曹雯

三审/黄蔚

本文来自网络。 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reamwu.com/blog/article/pid-20879.html

发表评论

(快捷键:Ctrl+Enter 或 Alt+Enter)
匿名评论时,请补充填写以下信息:
*以下联系方式请至少填写一种:

评论列表(0)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26869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dwu365@126.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