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科技 数智赋能 重塑流程高水平打造院前急救领域“杭州样板”

数智赋能 重塑流程高水平打造院前急救领域“杭州样板”

本文转自:杭州日报

创新研发“亚保系统” 患者“上车即入院” “两支队伍”建设双线并行

数智赋能 重塑流程 高水平打造院前急救领域“杭州样板”

记者 柴悦颖 通讯员 王祺

“贵单位研发并创新应用亚运智能医疗急救保障系统(EMSS,以下简称‘亚保系统’),精心组织专项急救技能培训,统筹协调安排救护车辆、配套设备、药品等,圆满完成亚运赛事保障任务,特向贵单位及所有派驻的工作人员表示由衷的感谢。”杭州亚运会、亚残运会顺利闭幕后,市急救中心陆续收到来自杭州亚运会杭州奥体中心体育场运行团队、杭州亚(残)运会赛事总指挥部医疗卫生指挥中心等部门的感谢信。

这是一份等待已久的成绩单。从赛前筹备、调度、演练,到赛时统筹、运行、保障,作为院前救治的中坚力量,市急救中心全方位、全天候、全周期护航“两个亚运”:创新研发和建设运维亚保系统;编写完成近8万字共139页的亚运医疗急救保障手册;完成亚运医疗保障培训51期,培训医疗保障人员2000余名……

坚持生命至上、专业高效、全情投入,市急救中心高分通过“大考”,传播了中国故事、收获了国际友谊。“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市委十三届五次全会精神,在市卫生健康委的领导下,抓好服务保障亚运精神财富的总结传承,以健康中国建设为纲领、以人民健康为中心,持续提升全市院前医疗救治能力,降低突发意外事件的死亡率和伤残率,不断擦亮院前急救城市‘金名片’。”市急救中心党总支书记、主任张军根说。

24小时全天候运行护航赛事安全

“智能助手”覆盖亚运医疗卫生保障全流程

医疗点和综合门诊部就诊人数、救护车任务数、定点医院收治情况等数据实时跳动……赛事期间,杭州亚运会赛事总指挥部(MOC)大厅里,一块蓝色大屏始终伫立。作为杭州亚运会信息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亚保系统全天24小时运行,动态呈现诊疗全过程数据,科学调配资源,智能保障亚运会40个竞赛大项。

亚保系统由市卫生健康委指导,市急救中心负责设计研发和建设运维,作为创新使用的大型活动医疗保障数智化系统,亚保系统通过5G、云计算、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新兴信息技术,实现了重大卫生事件早预警、突发医疗事态全感知、全流程可视化监管、应急方案全联动的预期目标,覆盖亚运医疗卫生保障全流程。

亚运会期间,亚保系统对接流程化繁为简,解决了手工填写诊疗信息的麻烦,通过手机端就能轻松录入病历,记录和传递诊疗信息更快捷高效。

赛场上,运动员一旦受伤,救治流程即刻启动。“9月29日,奥体中心体育场一名运动员晕倒,我们马上选择场馆对应的救护车,通过视频跟踪救治情况和车辆位置,同时联系急救医生了解病情并指导救治。”赛事期间,市急救中心负责区域保障救护车的指挥人员唐春福,每天通过亚保系统驾驶舱跟踪各场馆、各区域保障救护车的状态及到岗情况。

根据亚保系统数据显示,杭州亚运会全省共救治患者13000余人次、救护车转送300余人次、住院治疗60余人次、手术20余人次、统筹安排全省保障救护车207辆。市急救中心完成亚运医疗保障人员急救技能培训2000余人。

全力做好亚运会赛事侧和城市侧院前急救医疗保障工作,关乎盛会的圆满,更关乎生命的希望。据统计,亚保系统共注册医师、护士、救护车驾驶员、公卫专家、指挥管理人员等2000余人,覆盖主办和协办城市全部定点医院、亚运村综合门诊部,所有场馆医务室、比赛场地医疗点、观众医疗点、救护车医疗组及城市侧急救保障力量。自9月9日亚运村预开村至10月8日亚运会闭幕,系统累计登录上班医师、护士、急救驾驶员1.5万余人次。

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接近20%

高水平建设专业型院前医疗急救队伍

院前医疗急救的硬件和软件水平,关乎每位病患的安危。怎样提升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哪些环节的衔接时间可更精准?如何高水平建设专业型院前医疗急救队伍?近年来,通过急救立法和院前医疗急救体系建设,杭州市院前急救工作与专业队伍建设迈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今年8月的一天夜晚,市急救中心调度大厅的电话铃声骤然响起。“120吗?这里有人晕倒没呼吸了,需要救护车!”调度员项志敏立即询问现场地址,快速派出最近的急救车辆,随后进入MPDS电话医学指导系统,确认患者心脏骤停后立即推送视频远程指导信息,通过视频连线指导现场人员正确进行心肺复苏操作,“按压频率太快了,跟着我的节奏来按压01、02、03……我从系统里看到你附近有AED,赶紧去取一下。在急救医生到达之前,坚持做心肺复苏!”

5分钟后,市急救中心急救医生王宇团队跟随急救车到达现场,接手心脏骤停院前救治。经过10多分钟的积极抢救和4次电击除颤,患者恢复自主心律,换来第二次生命。

“全方位+全链条”构建急救模式,开创性研发、常态化运作调度员远程视频指导,是提升院前急救内涵质量和服务品质的重要一环。市急救中心以“到得更快,救得更好,管理更智,服务更优”为目标,利用杭州120平台,融合专业院前急救体系与社会公众急救体系,建立了120与现场报警人的电话及视频医学指导联动、120与急救志愿者联动、120与自动体外除颤器联动、120与医院间“上车即入院”系统联动、120与交通部门“一键护航”联动的多维跨场景立体急救“杭州模式”。今年,市急救中心专职医生院前心肺复苏成功率接近20%,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当下,杭州市主城区已有28家省、市医院接入“上车即入院”协同救治系统,患者上车后数据实时传输,院内医生了解患者病情时间平均提前8至12分钟,实现了多项数智急救“超能力”,年均受益群众8万余人。

为高质量推进学科建设,市急救中心确定了“院前急救体系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为重点学科建设的主攻方向:持续改进研究心肺复苏临床路径,优化院前脑卒中患者救治体系,申请建设临床应用实验室……在院前急救事业高质量发展的征途中,市急救中心秉持“生命至上、救人第一”理念,持续打响院前急救领域“杭向”新名片。

“互联急救”平台志愿者近15000名

融合社会急救体系为民筑牢健康防线

杭州是全国首个实现急救志愿者常态化运行的城市,首个通过地方立法规范公共场所自动体外除颤器(AED)设置和管理的城市,首个利用数字信息物联网等技术实现AED在线监管、异常预警和应急处置的城市,通过专业队伍与社会急救队伍建设双线并行,为百姓筑牢健康防线。

每当接到救助信息,隐身于城市各角落的急救志愿者就会按下“出发”键,在救护车到达前赶赴现场给予救助。市民沈俊就是杭州首批急救志愿者之一,2016年他成了市急救中心志愿者急救培训导师,2019年“互联急救”App上线后他成为第一批现场急救志愿者。加入急救知识普及培训志愿者至今,沈俊已有70余次现场救护记录,90%都是在救护车到来前提供救助。

“如果不是身在其中,不会懂得‘我是急救志愿者’这句话有多重要。”沈俊回忆,有一天他正在跑步,看到500多米外一位50多岁的女士被电动三轮车撞伤了,“当时现场被围得密不透风,好多人议论‘是不是骨折了’。”

面对这样的场景,富有急救经验的沈俊赶紧一边给围观者布置作业“大家先散开,打过120了,等医生来”,一边安抚当事人。确认伤者可能左手受伤后,沈俊陪伴她一起等待救护车。

“只要喊出‘我是急救志愿者’这句话,现场就会安静下来。”沈俊说,最早到达的急救志愿者,要起到“压舱石”的作用。

在杭州,像沈俊这样的急救志愿者还有很多。2012年,市急救中心成立华东首家对外开展培训的美国心脏协会心血管急救培训中心和国际创伤生命支持培训中心,开始招募急救志愿者。2019年,市急救中心开发建立急救志愿者平台“互联急救”,调度中心在派出救护车时,会将危重患者信息自动推送至事发地1公里范围内的急救志愿者,并告知AED位置信息。目前“互联急救”平台志愿者队伍扩充至近15000人,月平均推送信息1000余条,志愿者平均到达时间约4分钟。

今年5月,市急救中心“救在这里”项目上线支付宝App,已有53.4万人次通过视频在线学习了急救知识;“AED志愿者服务队”项目和“车辆志愿者急救码”项目持续推进,鼓励司机加入急救志愿者提供救助。杭州作为全国唯一的“幸福示范标杆城市”,正持续“唱响”善城之美。

图片由市急救中心提供

本文来自网络。 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reamwu.com/blog/article/pid-21672.html

发表评论

(快捷键:Ctrl+Enter 或 Alt+Enter)
匿名评论时,请补充填写以下信息:
*以下联系方式请至少填写一种:

评论列表(0)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26869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dwu365@126.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