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阳泉日报
【我在现场】
“找茬”高手“小黄人”
“眼睛”可以360度旋转、180度仰视,全方位无死角“侦察”周边环境,进行数据采集、安全测评;“嘴巴”可与集控后台进行远程无线对讲,遇到故障能及时发出声光报警……有眼能看,有嘴能讲,还“穿”一套外形酷似胶囊、几乎全黄的“衣服”,大家形象地称其为“小黄人”。这个“小萌宠”是矿井新一代的“劳动明星”,看起来“萌萌哒”,却是高科技“加持”的智能体系应用端。
3月20日,记者在华阳集团一矿竖井井口房内,看到了安装在竖井罐笼顶部的“小黄人”——井筒安全智能巡检机器人。
井筒内,“小黄人”正跟随着罐笼上下运行,在技术人员的操作下,转动“脖子”、瞪着“眼睛”,时不时停下来认真巡检,对井筒内设备、设施及线缆、管路的关键部位和可疑部件进行拍照采集、智能分析,判断它们的健康状态。而另一头,竖井绞车房内,技术人员正通过后端监控屏幕观看“小黄人”一路上的“所见所闻”,设备的运行情况尽在他们的掌握中。
“‘小黄人’可是绝对的‘找茬’高手。”一矿机电工区动力队党支部书记杜欣对“小黄人”“过目不忘”、实时分析的“本领”赞不绝口,“‘他’的两只‘大眼睛’各有分工:‘左眼’是高清摄像头,不仅能够高速、清晰地采集视频、图像信息,还会对采集到的信息进行分析,实现实时视频监控和智能分析;而‘他’的‘右眼’是红外热像仪,能对井筒内设备、设施及线缆、管路的温度进行实时监测。”不仅如此,“小黄人”还配备湿度、瓦斯浓度等智能传感器,可实时监测现场作业环境的安全状况。
井筒作为矿井提升运输系统中的“咽喉要道”,其在煤矿安全生产领域的作用不言而喻。因此,对井筒及井筒内设备、设施的安全检查便成了井筒维护工每天必不可少的工作内容。
在井筒内作业不仅工作难度大,还有一定的安全风险。“由于井筒内环境特殊,光源完全依赖于矿灯,在现场测量数据时,需要多次测量来确保测量数据的准确性,我们一边干活,还得一边注意周边的安全状况,心理压力很大。尤其到了夏季,井筒内的‘淋头水’还会把我们浇成‘落汤鸡’。”井筒维护工梁献国深有体会地说。此外,传统的人工检查,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盲区,有时难以提前预警。
于是,这个萌新“小黄人”,便成为井筒巡检人员的新“同事”。
“新‘同事’的到来,很好地解决了人工巡查劳动强度大、巡检耗时长、巡查难度大、巡查效率低、人工作业安全风险高等问题。”杜欣说完,还举了个例子。有一次,“小黄人”巡查时发现有颗螺丝帽出现松动,便自动进行了截图、报警。维护人员根据报警显示的位置,及时进行处理,精准地消除了井筒内设备存在的安全隐患。
“一台‘小黄人’工作30分钟,相当于3名巡检人员工作1小时,与传统的人工检查相比,工作效率提高5至6倍,巡检精度可达1毫米,准确率达99.99%,为企业节省50%至70%的人工成本,既减少了人员,实现快速巡检,又确保了巡检人员的安全。”杜欣说。(王洁 商勇 张晓茹)
发表评论
评论列表(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