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客 科技 一艘“雪龙”号:中国极地科考40年

一艘“雪龙”号:中国极地科考40年

本文转自:青岛日报

一艘“雪龙”号:中国极地科考40年

市民登船体验“大国重器”魅力,了解我国极地科考发展进程

■“雪龙号”科考船停靠在青岛奥帆中心码头。 韩 星 摄

□青岛日报/观海新闻记者 李勋祥

今年是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作为纪念中国极地考察40周年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雪龙”号停靠青岛并举办为期3天的开放日活动。其间,记者登上“雪龙”号,探秘这艘“大国重器”,探寻我国极地科考变化。

仪器设施更加完善

“这艘船太大了!”还没登上“雪龙”号,前往参观的市民就普遍感慨。也确实如此。“雪龙”号长167米,宽22.6米,型深13.5米,满载排水量21025吨。这个体积,相当于两个5000吨级的科考船,甚至更大。

登上船舷,来到“雪龙”号后甲板,停机坪上的直升机映入眼帘。“科考船到达南极后,无法停泊到中山站旁边,只能停泊在距离科考站最近的海面上。这时就利用直升机运送补给,也可以使用雪地车。”在后甲板等“雪龙”号开放区域,工作人员借助一件件实物,向公众普及运送补给、人员转移的方法,以及南极科考时采集海水等样品的手段,介绍了船只走航自动化观测、综合海洋调查观测、海洋气象预报等科学调查和保障能力。在“雪龙”号船体后部,一颗白色大球引来众多市民围观。所谓白色大球,其实是“雪龙”号上的船载卫星遥感接收处理与海洋信息服务系统,可以实时接收多颗卫星数据并进行处理,依据光学影像数据实现专题制图,由此获得周边海域的冰情图,为航线选择提供技术支撑。

“犹记得1994年‘雪龙’号首次去南极时,当时除了艉甲板的绞车,船上很难找到与科考有关的设备,甚至连大洋调查最基础、最重要的温盐深仪(CTD)都需要自行带上船。”中国第40次南极考察队员史久新表示,我国极地考察虽然起步较晚,但不断加快追赶的步伐。如今,“雪龙”号上软硬件保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

科考船舶不断更新

极地地区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地区,是开展气象、陆地、海洋、生物等科学研究的天然实验室。极地考察能力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科研实力和综合国力,而要深入极地开展考察,离不开破冰船的助力。

在“雪龙”号上的一个陈列室里,一幅细长的“中国极地考察主要进程”展板格外醒目,上面列出了我国40年来极地科考的航次、所用科考船只及科考重大成果等,也记载着“雪龙”号的前世今生。“雪龙”号于1993年被购进并改造,是继“向阳红10”号、“极地”号之后的中国第三代极地科考船,也是目前我国最大的极地考察船。相较于“向阳红10”号、“极地”号,“雪龙”号最大的不同是其所具备的破冰能力,即能以1.5节航速连续冲破1.2米厚的冰层(含0.2米雪)。当然,如果冰层厚度超过1.2米,“雪龙”号就无能为力了。正因如此,随着我国极地科考的深入,更强大的极地科考船“雪龙2”号于2019年交付,不仅破冰能力更强(能在1.5米厚度冰、0.2米厚度雪的海况下,以2-3节航速连续破冰行驶),而且机动性等性能更好。2019年,“雪龙”号、“雪龙2”号共同前往南极执行我国第36次南极考察任务,中国由此进入“双龙探极”时代。

在下船后的展览区,我国第一艘极地科学考察船“极地”号曾六次从青岛出发,为我国南极长城站扩建、中山站建站的物资运输及南大洋考察等提供重大任务保障的过往,让参观者倍感自豪。

1994年,随着“雪龙”号正式入列,“极地”号正式退役。为继承和发扬“南极精神”,传承自然资源部北海局老一辈海洋人优良传统,该局重新启用“极地”舷号。2022年11月,新“极地”号开工建设,计划于今年5月交付入列,将成为南北极考察的补充力量。

本文来自网络。 授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www.dreamwu.com/blog/article/pid-23055.html

发表评论

(快捷键:Ctrl+Enter 或 Alt+Enter)
匿名评论时,请补充填写以下信息:
*以下联系方式请至少填写一种:

评论列表(0)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QQ:2686930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dwu365@126.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手机访问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手机扫一扫打开网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