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发现野生动物多样性非但不致病反而对人类有益 必须恢复和保护大自然

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增加了我们对新的和已有的人畜共患病原体的暴露。恢复和保护自然对于预防未来的大流行病至关重要。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的一篇新论文这样描述。该论文综合了目前关于生物多样性如何影响人类健康的理解,并为未来的研究提供了建议,以指导更先进的管理。

Fox-in-a-Forest-scaled.jpg

主要作者Felicia Keesing是巴德学院的教授和凯里生态系统研究所的客座科学家。她解释说:"有一个持续的谣言,即生物多样性水平高的野生地区是疾病的来源于热点,更多的动物多样性一定等于更多的危险病原体。但事实证明这是错的。生物多样性不是对我们的威胁,它实际上是在保护我们不受最有可能使我们生病的物种的影响。"

像COVID-19、SARS和埃博拉这样的人畜共患疾病是由人类和其他脊椎动物之间共享的病原体引起的。但动物物种在传递使我们生病的病原体的能力上有所不同。里克·奥斯特菲尔德是凯里研究所的疾病生态学家,也是该论文的共同作者。他解释说:"研究表明,在发达和退化的地貌中繁衍的物种在藏匿病原体并将其传播给人类方面往往效率更高。在受干扰较少、动物种类较多的景观中,这些危险的水库较少,生物多样性具有保护作用。"

Restoration-Holds-Promise-scaled.jpg

啮齿动物、蝙蝠、灵长类动物、有蹄类哺乳动物(如绵羊和鹿)以及食肉动物已被标记为最有可能向人类传播病原体的哺乳动物类群。Keesing和Ostfeld指出:"下一个新出现的病原体来自老鼠的可能性远远大于犀牛"。

这是因为具有快速生活史的动物在传播病原体方面往往更有效率。Keesing解释说:"那些活得快、死得早、性成熟早、后代多的动物往往对其适应性免疫反应投入较少。与寿命长、适应性免疫力强的动物相比,它们往往更善于传播疾病。"

当生物多样性从生态群落中丧失时,寿命长、体型大的物种往往首先消失,而体型小、生命史快的物种往往会大量繁殖。研究发现,人畜共患病毒的哺乳动物宿主不太可能是受保护的物种(即它们更常见),对于哺乳动物和鸟类来说,人类的发展往往会增加人畜共患宿主物种的丰度,使人和有风险的动物更加接近。

Ostfeld指出:"当我们侵蚀生物多样性时,我们偏爱那些更有可能成为人畜共患病宿主的物种,增加了我们发生溢出事件的风险。管理这种风险将需要更好地了解诸如栖息地转换、气候变化和过度采伐是如何影响人畜共患病宿主的,以及在退化地区恢复生物多样性如何可能减少它们的丰度。"

Degraded-Landscapes-Favor-Risky-Species.jpg

为了预测和防止溢出,Keesing和Ostfeld强调需要关注与疾病传播相关的宿主属性,而不是继续争论一个或另一个分类群的首要重要性。Ostfeld解释说:"我们应该停止假设每个新出现的病原体都有一个单一的动物来源。从动物跳到人身上的病原体往往存在于许多动物物种中,而不仅仅是一种。它们毕竟是跳跃性的,而且它们通常很容易在物种之间移动"。

分解有效的人畜共患病宿主的特征--例如它们的免疫策略、对干扰的适应性和栖息地的偏好,这是保护公共健康的关键。预测这些物种繁衍的地点,以及病原体传播和出现的可能性,可以指导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

Keesing指出:"恢复生物多样性是管理人畜共患疾病风险的一个重要前沿领域。那些确实溢出来感染人类的病原体,也就是人畜共患病病原体却往往由于人类的影响而增殖。"最后,当我们在COVID-19之后重建我们的社区时,我们需要牢牢记住,我们防止未来大流行病的最佳战略之一是保护、保存和恢复生物多样性。"

您可能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