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工智能往事:精英、文化与思维》
本文转自:西安日报 《人工智能往事:精英、文化与思维》作者:(美)帕梅拉·麦考黛克译者:虞晶怡 杨丽凤出版社:格致出版社出版时间:2023年11月本书作者回忆了自己从20世纪60年代初识人工智能到21世纪深切体验人工智能对我们生活产生的影响,记述了这一过程中对人工智能形成和发展做出举足轻重的贡献的人物,探讨了人文与科学这两种文化之间的碰撞和结合。

不做大牌平替,只做鲜风生活(全力拼经济 奋战开门红)
本文转自:河南日报不做大牌平替,只做鲜风生活(全力拼经济 奋战开门红)——复盘流量商超“顶流”打法② 顾客在郑州市熙地港购物中心鲜风生活超市购物。 本报记者 聂冬晗 摄□孔学姣从开封走出来的鲜风生活,就像一股新鲜的风,吹到了郑州,让郑汴两地共享新型社区生活超市带来的美好。郑州熙地港店,每天晚上7点迎来客流高峰。有前来采购水果、酸奶的年轻人,也有80岁坐着轮椅前来购买咖啡的老人,虽无网红产品,但不少

10项车管驾业务实现视频办
本文转自:钱江晚报“警察叔叔”app升级10项车管驾业务实现视频办 “警察叔叔”app里的“云窗口”本报讯3月20日,杭州市公安局举行新闻发布会,宣布“警察叔叔”app注册用户破千万,并正式推出车管“云窗口”,实现10项车管驾业务视频办。本月初杭州市公安局“警察叔叔”app升级,车管“云窗口”业务即开展公测,实现10项车管驾驶业务视频办。公测半个月以来,已办理业务369笔,办理时间从原本来回跑半天

来自杭州并创造了世界纪录的亮相英伟达大会
本文转自:杭州日报 宇树科技的H1。企业供图本报讯(毛郅昊)3月19日,2024年英伟达GTC大会(显示芯片技术大会)开幕,杭州企业宇树科技通用人形机器人H1在大会上亮相。宇树科技的H1曾以每秒3.3米的运动速度,创下了全尺寸人形机器人的世界纪录,未来潜在速度将超过每秒5米。据了解,宇树科技自行开发的AI机器人算法,结合英伟达GPU(显示芯片)加速的机器人仿真平台,可以让H1自主学习高速奔跑、多种

短剧付费乱象当治
本文转自:广州日报 视觉中国 供图画外话短剧成了“金钱收割机”?“解锁一集只需0.9元”“多次付费仍无法解锁全集”“观看广告解锁剧集”……短剧收费乱象频频发生,尤当引起重视。那如何止乱?究其关键,平台责任不容推卸。要保证定价公平合理并满足消费者知情权,也要重视消费者投诉,下架违规短剧。如此,才能让短剧越走越远。(申时行)

机器“慧眼”,潜力无限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海外版留英海归袁鵾投身计算机视觉领域,推动生产更加数字化、智能化——机器“慧眼”,潜力无限本报记者 史自强《 人民日报海外版 》( 2024年03月20日 第 10 版) 袁鵾团队设计生产的型钢在线视觉检测系统。受访者供图 袁鵾(右)与技术人员研究为工业机器人适配3D视觉系统。受访者供图如果机器不仅能生产产品,还被赋予了能“看见”的智慧功能,会给生产力带来什么变化?生于1992年

痴心公益三十余年,资助学生百余名
本文转自:齐鲁晚报痴心公益三十余年,资助学生百余名潍坊隋桂云入围2024年第一季度“中国好人榜”候选名单 隋桂云(右二)为失能老人缝制棉衣。 她是老人心中的贴心“小棉袄”20世纪80年代末,隋桂云嫁入台头镇三座楼村。当时大家日子都不富裕,热心的隋桂云决定利用拿手的针线活,为村里百余位高龄老人织帽子。这件小事她坚持做了30多年,送出了3000多顶帽子,是老人们交口称赞的“云闺女”。2009年,她又带

从女性社群视角出发 探索“LADY淮海”
本文转自:劳动报从女性社群视角出发 探索“LADY淮海”上海妇女用品商店将带来更情感化的消费体验 本报讯(劳动报记者 陆燕婷) 在繁华的淮海路雁荡路口,上海妇女用品商店正在进行保护性修缮重装工程。目前,其临街工程保护围挡涂装完成,以透亮玫红为主色调,代表女性符号的花朵衬托出一排ArtDeco装饰艺术风格演变出的大型艺术字体——“LADY淮海”。劳动报记者从百联股份了解到,上海妇女用品商店或瞄准国内

给手机装上“石家庄芯”,要分几步走?
本文转自:石家庄日报 3月12日,在河北新华北集成电路有限公司调测室里,工程师正操控设备给芯片做“体检”。河北日报记者 董昌 摄(上接第一版)该公司研发部副主任丁理想从事集成电路研发已有十多年,深谙芯片测试的原理。透过调测室洁净的玻璃窗,看着工程师们正操控设备给芯片做“体检”,丁理想娓娓道来:“芯片测试,不仅是封装后的成品测试,还要把测试品控贯穿到研发生产的每个环节,包括设计阶段的仿真验证、流片制

又一次,海上营救十六人(点赞新时代)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本报记者 刘军国《 人民日报 》( 2024年03月18日 第 04 版) “渔民都是兄弟,有需要必相助。”3月14日上午10时,浙江省舟山市岱山县高亭中心渔港,“浙岱渔11492”船船长沈华忠(见上图,邱巧燕摄)带着新买的4000多只蟹笼再次出海。尽管希望渺茫,但他还是想去碰碰运气,把前两天因为救人抛海的6000多只蟹笼捞上来一部分。最近几天,58岁的沈华忠海上救人的事迹红遍互